关注微信公众号
当期目录
显示方式:
2023,
42(4):
1-8.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1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大量成功经验。应根据手段与目的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特点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功能效应。文章从历史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历史演进特征,揭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规律;从价值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揭示人民从温饱生活、小康生活再到高品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规律;从方法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谋划人民美好生活图景的科学方法论,揭示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治国安邦、长期赢得民心的成功奥秘。通过梳理,为未来更加扎实有效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路良方。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大量成功经验。应根据手段与目的辩证统一的社会规律特点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功能效应。文章从历史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历史演进特征,揭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式发展规律;从价值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人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揭示人民从温饱生活、小康生活再到高品质生活的不断改善规律;从方法逻辑上梳理了以中国式现代化谋划人民美好生活图景的科学方法论,揭示中国共产党能够有效治国安邦、长期赢得民心的成功奥秘。通过梳理,为未来更加扎实有效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路良方。
2023,
42(4):
9-18.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2
摘要: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对平台的劳动关系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界定平台与平台劳动者的关系?如何保护平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台如何承担平台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责任?文章梳理了平台经济中实际存在的多种用工方式和多元劳动关系;系统分析了平台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权、组织保护权、职业健康权和公平报酬权等方面的缺失;讨论了如何保护平台劳动者的以上权益,以及平台对不同类型平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此外,文章以典型的平台公司为案例,证明了互联网平台广泛存在着的多种用工方式和多元劳动关系,且相当部分平台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最后,文章提出了对我国互联网平台多元劳动关系的分类治理思路和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修订建议。
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发展,对平台的劳动关系治理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界定平台与平台劳动者的关系?如何保护平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平台如何承担平台劳动者权益的保障责任?文章梳理了平台经济中实际存在的多种用工方式和多元劳动关系;系统分析了平台劳动者在社会保障权、组织保护权、职业健康权和公平报酬权等方面的缺失;讨论了如何保护平台劳动者的以上权益,以及平台对不同类型平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应承担的相应责任。此外,文章以典型的平台公司为案例,证明了互联网平台广泛存在着的多种用工方式和多元劳动关系,且相当部分平台劳动者的权益难以得到保障。最后,文章提出了对我国互联网平台多元劳动关系的分类治理思路和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的修订建议。
2023,
42(4):
19-28.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3
摘要:
当前,由“技术+规则”双轮驱动的平台自治成为首要的网络平台治理方式。而平台权力的兴起及可能的异化风险,要求加强对平台的规制和监管。整体上,技术性正当程序具有的“宽”“疏”“广”“严”四项特征与平台治理的特殊场景相适应,成为破局的关键。在平台规则的制定、执行和申诉处理阶段,技术性正当程序分别强调听取意见、说明理由和提供有效的权利救济。为促进技术性正当程序的落地实施,应当建立多层次、灵活的程序合规体系和创新监管手段督促平台实现程序合规,并建立高效、常态的第三方算法审计制度,以全面提升对平台生态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当前,由“技术+规则”双轮驱动的平台自治成为首要的网络平台治理方式。而平台权力的兴起及可能的异化风险,要求加强对平台的规制和监管。整体上,技术性正当程序具有的“宽”“疏”“广”“严”四项特征与平台治理的特殊场景相适应,成为破局的关键。在平台规则的制定、执行和申诉处理阶段,技术性正当程序分别强调听取意见、说明理由和提供有效的权利救济。为促进技术性正当程序的落地实施,应当建立多层次、灵活的程序合规体系和创新监管手段督促平台实现程序合规,并建立高效、常态的第三方算法审计制度,以全面提升对平台生态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2023,
42(4):
29-37.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4
摘要: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会影响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还会重塑传统的审计规则和审计规范。文章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流程挖掘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区块链技术和无人机技术六类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应用于审计实务的积极推动和消极制约因素。同时,文章也针对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审计工作在审计全覆盖的理念下实现健康发展。
数智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会影响审计主体和审计对象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还会重塑传统的审计规则和审计规范。文章首先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技术、流程挖掘技术、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区块链技术和无人机技术六类新兴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在此基础上从正反两个角度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应用于审计实务的积极推动和消极制约因素。同时,文章也针对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应用于实务工作中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推动我国审计工作在审计全覆盖的理念下实现健康发展。
2023,
42(4):
38-45.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5
摘要:
对数据权的性质有人身权和财产权两种观点。文章认为以人身权划定数据权的性质忽略了《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数据与个人信息作概念分割的立法初衷。数据不同于个人信息,本质上不具有人格属性。以财产权界定数据权的性质不仅在经济上可能,在法律上也可行。可借鉴传统的财产权保护规则,构建数据财产权保护规则:其一,在数据主体的确定上,以增附原则判断数据竞争性利益的归属,刺激数据参与者的积极性;其二,在数据客体的界定上,借鉴“物权法定”原则,以“有限的公认形式”框定数据财产权的范围,防止数据上的权利人过多,而产生溢出效应;其三,在数据财产权纠纷的解决上,可遵循以非正式的私主体处理机制为主,正式的法律裁决为辅的纠纷解决机制,以维持数据各种关联利益的平衡。
对数据权的性质有人身权和财产权两种观点。文章认为以人身权划定数据权的性质忽略了《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对数据与个人信息作概念分割的立法初衷。数据不同于个人信息,本质上不具有人格属性。以财产权界定数据权的性质不仅在经济上可能,在法律上也可行。可借鉴传统的财产权保护规则,构建数据财产权保护规则:其一,在数据主体的确定上,以增附原则判断数据竞争性利益的归属,刺激数据参与者的积极性;其二,在数据客体的界定上,借鉴“物权法定”原则,以“有限的公认形式”框定数据财产权的范围,防止数据上的权利人过多,而产生溢出效应;其三,在数据财产权纠纷的解决上,可遵循以非正式的私主体处理机制为主,正式的法律裁决为辅的纠纷解决机制,以维持数据各种关联利益的平衡。
2023,
42(4):
46-55.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6
摘要:
弥合农村代际数字鸿沟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数字中国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强劲动力。当前,农村代际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数字素养代际差异显著、数字技术应用繁复、数字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信息技术适老化改造滞后等。弥合农村代际数字鸿沟,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政府主导、村社引导和技术赋能的基本逻辑,优化乡村数字服务供给体系。可以综合采取增进主体能力、加强家庭数字反哺、畅通朋辈沟通互助和完善适老改造等措施,消解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塑造友好的数字化环境,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弥合农村代际数字鸿沟是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数字中国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强劲动力。当前,农村代际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数字素养代际差异显著、数字技术应用繁复、数字产品市场供需失衡、信息技术适老化改造滞后等。弥合农村代际数字鸿沟,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进政府主导、村社引导和技术赋能的基本逻辑,优化乡村数字服务供给体系。可以综合采取增进主体能力、加强家庭数字反哺、畅通朋辈沟通互助和完善适老改造等措施,消解数字鸿沟带来的差距,塑造友好的数字化环境,推动数字中国建设。
2023,
42(4):
56-64.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7
摘要:
区块链智能合约是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实现合约“自动执行”的一种程序运行模式。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溯源、可编程、不可篡改特性,故区块链智能合约对网络赋强公证具有安全保障技术优势。基于金融借贷纠纷的社会特性,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在网络赋强公证中的合理嵌入或能更加高效地化解批量较大、金额较小、法律关系较为简单的金融借贷纠纷。故有必要从网络赋强公证的核心程序出发,将“债权文书公证阶段”和“申请赋予强制执行力阶段”有效衔接,探究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嵌入路径,构建合法合规合理的“智能合约-网络赋强公证一体化”基本范式,警惕技治主义下的单一技术自证,实现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自证与国家信用认证之双重保障。
区块链智能合约是以区块链技术作为基础,实现合约“自动执行”的一种程序运行模式。由于区块链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可溯源、可编程、不可篡改特性,故区块链智能合约对网络赋强公证具有安全保障技术优势。基于金融借贷纠纷的社会特性,通过区块链智能合约在网络赋强公证中的合理嵌入或能更加高效地化解批量较大、金额较小、法律关系较为简单的金融借贷纠纷。故有必要从网络赋强公证的核心程序出发,将“债权文书公证阶段”和“申请赋予强制执行力阶段”有效衔接,探究区块链智能合约的嵌入路径,构建合法合规合理的“智能合约-网络赋强公证一体化”基本范式,警惕技治主义下的单一技术自证,实现区块链智能合约技术自证与国家信用认证之双重保障。
2023,
42(4):
65-74.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8
摘要:
社交媒体是目前实现内容病毒式传播效果的最佳平台,而用户的分享行为则是实现这一效果的核心要素,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及对大学生的观察访谈后得知:用户印象管理、个体价值认同与构建、社交关系维护、群体荣誉及群体认同等内在动机,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内容分享的核心动机。而物质奖励等外在动机的介入,反而可能会对用户的内在动机造成干扰,形成驱逐效应。文章由此提出驱动社交媒体用户分享动机的营销策略:提升用户参与感、构建优质社群以及重视情感链接。以此来提升对于用户个人价值、印象管理、社交成本、情感链接等要素的关注。同时要将不同动机的驱动策略组合运用,才能提升用户的分享意愿,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社交媒体是目前实现内容病毒式传播效果的最佳平台,而用户的分享行为则是实现这一效果的核心要素,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及对大学生的观察访谈后得知:用户印象管理、个体价值认同与构建、社交关系维护、群体荣誉及群体认同等内在动机,是驱动社交媒体用户进行内容分享的核心动机。而物质奖励等外在动机的介入,反而可能会对用户的内在动机造成干扰,形成驱逐效应。文章由此提出驱动社交媒体用户分享动机的营销策略:提升用户参与感、构建优质社群以及重视情感链接。以此来提升对于用户个人价值、印象管理、社交成本、情感链接等要素的关注。同时要将不同动机的驱动策略组合运用,才能提升用户的分享意愿,最终实现传播效果的优化。
2023,
42(4):
75-82.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09
摘要:
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对强化非遗创意开发、助力非遗活态化传播、助推非遗流变式创新、使其传播能效提升并促进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基础还较为薄弱、非遗传承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有传播力的数字化品牌、非遗数字化传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以及非遗商业化开发缺乏有效机制,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必须应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予以解决。拟采取的应对之道包括:切实提高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认识;以数字化传播突破非遗地域发展瓶颈;以传承人为主体扩大数字化传播队伍以弥合代际鸿沟;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主力作用;将数字影音创作和传播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数字化传播;以数字化传播激活非遗商业活力。
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适应数字时代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对强化非遗创意开发、助力非遗活态化传播、助推非遗流变式创新、使其传播能效提升并促进多方合作与资源共享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但当前非遗的数字化基础还较为薄弱、非遗传承存在较为明显的代际失衡、非遗传播渠道较为单一、缺乏有传播力的数字化品牌、非遗数字化传播形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突破以及非遗商业化开发缺乏有效机制,这些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必须应用创新的思维和技术予以解决。拟采取的应对之道包括:切实提高对非遗数字化传播的认识;以数字化传播突破非遗地域发展瓶颈;以传承人为主体扩大数字化传播队伍以弥合代际鸿沟;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在数字化传播中的主力作用;将数字影音创作和传播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非遗数字博物馆建设;积极鼓励公众参与非遗数字化传播;以数字化传播激活非遗商业活力。
2023,
42(4):
83-91.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10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抖音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平台代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文章以“传统音乐”+“器乐”为关键词,获取综合排序前100个古琴和唢呐短视频样本,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按不同的生产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分析其生产模式与传播数据之间的关系,由此生成不同模式下传统器乐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比较。通过分析发现PGC生产模式下的传统器乐类非遗短视频有着较高质量的传承主体,在短视频内容上可以较好保留传统器乐类非遗的“原汁原味”,助力非遗传播融入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传播和历时性传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数字化技术被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展示。抖音作为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平台代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契机。文章以“传统音乐”+“器乐”为关键词,获取综合排序前100个古琴和唢呐短视频样本,通过质性分析软件NVivo按不同的生产模式进行归纳和总结,并进一步分析其生产模式与传播数据之间的关系,由此生成不同模式下传统器乐短视频的传播效果比较。通过分析发现PGC生产模式下的传统器乐类非遗短视频有着较高质量的传承主体,在短视频内容上可以较好保留传统器乐类非遗的“原汁原味”,助力非遗传播融入人民群众的现代生活,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时性传播和历时性传承。
2023,
42(4):
92-98.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11
摘要:
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之一。其丰富多样的声腔艺术、独一无二的身段技艺更是值得大力推广和传承的文化艺术瑰宝。双钢琴作品《川剧集锦》立足于传统川剧,用双钢琴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川剧文化的传承、演绎与创新。文章以《川剧集锦》的融合创新为切入点, 从传统戏剧发展、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历史局限、空间辖制和传播困境出发, 对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探讨可行的跨界传播方式,使川剧的艺术生命力得到继承、发扬和延续。
作为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戏剧之一。其丰富多样的声腔艺术、独一无二的身段技艺更是值得大力推广和传承的文化艺术瑰宝。双钢琴作品《川剧集锦》立足于传统川剧,用双钢琴这一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川剧文化的传承、演绎与创新。文章以《川剧集锦》的融合创新为切入点, 从传统戏剧发展、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历史局限、空间辖制和传播困境出发, 对川剧的跨界传播与跨文化发展途径进行研究,旨在通过成功的跨界案例探讨可行的跨界传播方式,使川剧的艺术生命力得到继承、发扬和延续。
2023,
42(4):
99-108. doi: 10.12189/j.issn.1672-8505.2023.04.012
摘要:
20世纪日本唐代诗学研究的成果总量为2676项,成果量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趋势,以1945年二战结束为界,分为战前、战后两个时期。战后时期,又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界分为1946—1978和1979—2000两个阶段。虽然1945年以前日本唐诗学研究成果量很低,甚至有的年份成果量为0,但是研究成果的质量较高,其中以铃木虎雄、丰田穰等日本学者为代表的唐诗学研究对稍后的吉川幸次郎、松浦友久等学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以白居易诗歌研究为主,是日本学者唐代诗学研究的开拓阶段。1945年以后,成果量开始逐步提升,参与研究的学者也逐渐增多,唐代诗学研究在吉川幸次郎和松浦友久两位领军学者的带领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本土的唐代诗学研究迅速兴起并成为世界唐代诗学研究领域的主力军,相比之下日本学者的唐代诗学研究地位有所下降。
20世纪日本唐代诗学研究的成果总量为2676项,成果量呈现出阶段性变化趋势,以1945年二战结束为界,分为战前、战后两个时期。战后时期,又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界分为1946—1978和1979—2000两个阶段。虽然1945年以前日本唐诗学研究成果量很低,甚至有的年份成果量为0,但是研究成果的质量较高,其中以铃木虎雄、丰田穰等日本学者为代表的唐诗学研究对稍后的吉川幸次郎、松浦友久等学者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研究以白居易诗歌研究为主,是日本学者唐代诗学研究的开拓阶段。1945年以后,成果量开始逐步提升,参与研究的学者也逐渐增多,唐代诗学研究在吉川幸次郎和松浦友久两位领军学者的带领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本土的唐代诗学研究迅速兴起并成为世界唐代诗学研究领域的主力军,相比之下日本学者的唐代诗学研究地位有所下降。